Posts Tagged ‘public space’

Shenzhen Shekou Theatre 深圳蛇口影剧院

2025年1月5日

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蛇口影剧院将进行原址重建,成为一个新的国乐演艺空间,满足戏剧演出、沉浸式展览、培训教育等相关的综合使用功能,并成为该区域新的文化建筑地标。 新的剧院空间长轴呈东西向布置,一方面,更大的建筑纵深给后舞台和后台空间带来灵活性;另一方面,翻转之后的建筑主立面沿蛇口新街,带来更好的城市界面。在蛇口新街和渔村路的路口处,被穿越城市的斜线所切开的“门厅+展厅”部分,在融入整体的同时,也塑造了小体量的街角地标形象。

2025 | ARCHITECTURE规划和建筑设计 | Tags: , , ,

Nanjing Alibaba Apartment 南京阿里公寓

2024年7月28日

南京阿里巴巴公寓是对其商业综合体内的一栋高层公寓所进行的空间环境和室内设计。设计采用了“插入”、“装配”等建筑策略,希望营造一种时尚轻松、又具有室外南方感的公寓公共环境,并能很好地植入后期零售运营条件。,为了高效环保、避免重装修带来的浪费,在上方的居住空间采用几种不同户型的”装配式“设计方式,尽可能把空间设计和产品化逻辑有效结合。

2024 | RENOVATION建筑改造和室内 | Tags: , , , , ,

Chengdu Community Space-Under the tree 成都社区美空间-黄葛树下

2024年5月28日

树下林中,守望稻田 场地所在的干家沟是一个林盘中的村落,村子背靠竹林,面朝田野。村民创客厅位于村口路边,场地面积约188平方米,中间有一棵古树黄葛树。由于村口路边的位置关系,该场地一直以来是村民们日常休闲和交往的公共场所。改造后仍然希望保持为乡村居民的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并在新的建筑中置入居民议事、双创工坊、农产品展示以及图书阅览等文化活动。 设计中将这一系列室内外功能通过立体叠加的方式混合,打破了原来内外分离的空间关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不同高度产生不同的使用方式。起伏的平台在创造了微地形的同时,也成为承载功能的底盘和室外日常交往空间的构筑,叠加的平台或作为坐凳或作为地面,根据身体尺度和行为方式灵活使用。 新的室内外建筑空间围绕场地中的黄葛树展开,树下路边,是乡村社区的日常休息和交往场所:路过小憩,喝一碗茶,逗逗路过的猫猫狗狗,和老伙计们拉拉家常,形成一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的图景。我们将其中两个不同高度的平台用阶梯连通,使之成为一个小阅览室和活动室,丰富乡村社区的文化生活。

2024 | ARCHITECTURE规划和建筑设计 | Tags: , , ,

Shenzhen Nanshan Gaoxin Middle School深圳南山高新中学

2023年10月28日

本提案从高新中学现有空间环境出发,通过“大院+小院”的方式在高层建筑密布的社区中产生一个水平的校园空间,并在南北侧的城市界面和社区界面上给于不同的回应。新建建筑在地面以上采用钢结构,以实现轻盈和大跨度的需要,遮阳表皮的使用也回应了南山高科技城市片区的时代特征。 社区界面——南侧入口和社区公共图书馆 南侧主入口部分底层架空,为入口广场和集散场地,上部教学辅助用房沿着圆弧边界围合布置。新建图书馆位于入口西侧,面对社区道路,作为学校跟周围社区分时共享使用。本提案通过一个透明外壳的图书馆模糊室内外空间,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内部的校园和外部的社区。图书馆在空间调性上更接近一个中小型社区书店,以文化IP的方式形成社区公共文化场所。 城市界面——北侧文体入口和城市界面 校园北侧底层退让,形成面对城市街道的场地和对外共享的文体用房入口。北侧建筑的地面层可以看到通高空间的报告厅/小剧场,面对城市街道打开。架空层为运动场,空中层为教学用房。后退的建筑体量平衡了与西侧粤海街道文体中心的关系,在城市界面上语言呼应,共同形成城市公共建筑氛围。

2023 | ARCHITECTURE规划和建筑设计 | Tags: , , ,

BEIJING BAIHUAN COMMUNITY SQUARE RENOVATION

2015年12月1日

Baihuan Community Square Renovation The project locates at the centre of Baihuan Community,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The community has been realised for ten years, and all of the public facilities need to be renewed. After carefully investigating the public requirement from the resident, we bring a certain design proposal which better improves public space quality […]

2015 | RENOVATION建筑改造和室内 | Tags: , ,

VC01_布达和佩斯: 两个原型两个城

2014年10月20日

最早知道布达佩斯这个地方,是因为大家都熟悉的小品演员陈佩斯吧。小时候看电视上采访演员陈强,说起来五十年代去匈牙利演出,那期间有了孩子,就用这个城市的名字给孩子起了名,于是就有了陈布达和陈佩斯。再后来就慢慢开始对匈牙利这个神秘的东欧国家产生了好奇,追溯它的历史,从风靡一时的奥匈帝国,到苏联时期的红色政权,到现在变成欧盟成员国,也算是经历了数次的潮起潮落。   十九世纪中叶,在匈牙利改革家伊斯特凡·塞切尼的提议下,佩斯和布达两座城市由多瑙河上的一座铁链桥(Chain Bridge)的诞生而被连接在一起。1867年奥匈帝国妥协之后,佩斯-布达开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工业化开始普及,资本的集中带来了产业的大规模繁荣,城市重新回归到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位。工业化的蓬勃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对劳动力的极速需求,因此造成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了适应膨胀的城市需求,城市区域被重新规划,1873年,原本三个独立的市镇——佩斯、布达和老布达被完全合并城一个行政区,从此慢慢形成了现代的布达佩斯城市格局。   几乎在所有的旅游宣传册上都可以看到经典角度的布达佩斯:多瑙河蜿蜒而过;西岸山头上矗立着包含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布达城堡;东岸的佩斯则是宏伟的复兴风格的国会大厦、歌剧院和艺术宫;黄白的墙壁和红瓦的坡屋顶点缀在庞大的公共建筑之间…… 无论从哪方面说,表面上看起来,布达佩斯似乎都是非常典型的东欧城市,偶尔破败的街区和公共设施也隐约能看出来曾经工业化时代的辉煌,街头巷尾的角落和某个不知名的雕塑也能泄露出曾经的红色过往…… (图1)     可是当我打开这个城市的航拍图的时候,着实吃了一惊,布达和佩斯,根本就是两个城!整个城市除了公园之外,几乎完全是由“口”和“回”两种形态的建筑和建筑群组成。布达是由“口”型建筑空间形成的漫山遍野的独立住宅,佩斯是由“回”型的内向院落式建筑群组成的密集城市,这种极大差异化的对比很少出现在同一座城市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们去布达的山上和佩斯的街区里看看。(图2,3,4)     布达的上山之路很轻松,绕过布达城堡,就到了那地图上看起来密密麻麻的“口”型建筑区域了。正是冬日的午后,阳光照得人非常舒适。这里的房子几乎都是独立式的,有独户的住宅,也有三五户一起的小型集合住宅,都不太高,均匀分布于道路两边。(图5)看起来,当年轰轰烈烈的大工业并没有过多的影响到布达的城市空间,只是随着城市的扩张,独立住宅从最初的镇中心向外逐渐蔓延,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布达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也很多样,从巴洛克到当代样式都有,似乎并没有进行过统一的管控。这样匀质化的城市格局不太依赖公共交通,也不怎么有社区感,然而却代表了一种极其个人化(individuality)的社会和生活模式,有点儿像是美国的战后郊区住宅。     佩斯几乎完全由“回”字型街区组成。我们避开了商业街和主干道,钻进了街区内部。高大连续的外墙面给人非常强烈的压迫感,巴洛克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立面似乎又在昭示着曾经大工业时期的繁荣。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经济的滞后和商业的极度不繁华,“回”字型街区的底层面对街道几乎都是封闭的,就连进入内院的大门也是长时间紧闭。城市的街道只有交通功能,没有空间质量。黄昏时分,穿过一个个街区的感觉就像是这个城市刚刚经历了一次新的生化危机的洗礼。(图6)这让我多少想到了唐宋的里坊了,城市被平均划分为近似大小的里坊单元,每个单元自行内部管理,按时检查,按时宵禁。也许,大工业时期,这种集体化(collectivity)方式是在一定密度下解决大规模人口居住和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可是这样的城市缺乏确实真正的城市生活空间。     布达佩斯的城市空间是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这种极其的匀质和极大的差异化也不再是当代城市所追求的目标。如果说布达佩斯是由低密度的“口”和相对高密度的“回”的两类城市空间组成,那么如果我们进行类比,深圳的城市空间其实却是一种半反向的模式:由高密度的“口”(城中村),和现代城市尺度的“回”(居住区和办公商业区)所穿插构成。(图7,8)深圳的城市人口(相当一部分是流动人口)密集地分布在“口”型的城中村里,但是主要城市空间不在“口”中,而在“回”型的街区空间中,“回”型或被打开,或被变形分解,或被底层架空……为城市提供了多样化的住宅、商业和广场,也同时带来了城市活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不远的将来,布达佩斯城市空间的真正回归,关键还是在佩斯,在于如何对街区的建筑和封闭空间进行重新定位和部分开放,从而带来丰富的当代城市生活。     Media Link: http://www.ikuku.cn/article/budahepeisilianggeyuanxinglianggecheng

2014 | VISIBLE CITY |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