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E 3.0——The Next Working Space
本课题重新定义了现代办公空间从Office 1.0到Office 2.0的发展历程。
Web 2.0,指的是一个新型互联网平台,由用户主导内容而生成的互联网产品模式。在这个新平台上,强调根据每位使用者的参与(Participation)而产生的互动和分享,通过网络应用(Web Applications)促进网络上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其模式相对于早期的静态页面,更加以用户为中心。Web 2.0的使用正日渐以交互性和未来的社会性网络为导向,通过或不通过创建一个可视的、交互的网页来充分挖掘网络效应。典型的Web 2.0站点有:网络社区、网络应用程序、社交网站、博客、维基百科等等。
现代办公空间自上世纪初出现以来,经历了大空间办公、单元式办公、灵活自由办公、SOHO和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办公等一系列办公空间类型。如果借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办公空间的发展演变抽象总结为基于效率和管理的Office 1.0,以及二十一世纪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下产生的自由办公和远程协作的Office 2.0。在Office 2.0的模式下,室内空间和家具的自由布置、办公区公共空间的强化、以及基于互联网的远程通信被广泛地运用。
当知识生产的方式也由物质生产(material production)转向为更多的非物质生产(immaterial production)时,似乎,集中式生产的办公场所也理所当然由固定空间转向灵活自由的以个人生产为趋势的办公空间。早在1969年,奥地利设计师Hans Hollein就创造了一个用透明塑料膜限定的“工作泡泡”。泡泡可以放置在室内或者室外的任何场所,它限定的是一个完全个人化的工作空间,采用电子通信与外界联系;与此同时,由于泡泡本身的透明性,物理空间的“内”和“外”被匀质化了。这种激进的思考折射出来的是非物质生产(immaterial production)带给工作空间的可能发展趋势,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网络技术的发达也加速了这种趋势的膨胀。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空间在当代办公场所的回归和当代混合功能办公建筑的兴起,完全个人化、自由化的办公趋势遭到质疑。人们对生活工作中空间品质和交往场所的需求,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值得讨论。同时,有关个人(individuality)和集体(collectivity)的平衡也仍然在持续,我们究竟是需要一个完全个人化的自由空间,还是对人作为社会性存在之下,对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功能的渴求?如今,当面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未来,当创意产业、孵化器、云计算等众多新型词汇爆炸式出现之后,新的办公空间将走向何方?
这里,首先需要理清的是,城市中的“工作”到底指的是什么?在21世纪之初,无数新奇的想法、特别的发明等等已经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在社会经济层面,一个新的空间组织方式转换了关于“劳动”的组织原则,而逐步朝向分解的和联合的工作模式。关于公共和私有、集体和个人这些在过去早已被清晰区分的概念开始出现了融合,私有化的工作空间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也开始被挑战。今天的城市发展情况也揭示了传统的狭义工作类型慢慢会遭遇淘汰,就如过去所形成的城市CBD。因此,发展新的工作生活类型开始变得尤其重要。这种工作生活类型必须能够形成某种城市中的社会现象,从而能够促进工作和居住的协调发展,以及工作者和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这种语境下,Office 3.0的概念于是就自然萌发出来,它不仅仅是语义的(semantic)层面对于未来办公空间的描述,更是植根于对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下人的行为的思考。Office 3.0注定是空间的压倒性回归,相对于单纯的生产,它更偏重于协作、相遇、激发和重塑生活。工作空间由适应功能转化为激发新的功能和产业,它是雄心壮志的。插入(plug in)和溶合(solvation) 是Office 3.0 作用于现实空间环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