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桥小学改造

青龙桥小学校舍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真武庙,学校用地的南侧为沿护城河绿化带和真武庙路,学校的东侧和北侧为真武庙五里和六里住宅区,西北侧为融泽府高层住宅区。现状校舍总用地面积8642平方米,现有建筑8栋,建筑从一层到四层不等,总建筑面积为6600平方米。根据任务书要求,本项目拟将青龙桥小学改造成为一个20班规模、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新型小学,并且可以满足新型学校的独特性办学特点,并为新型办学思路提供很好的辐射和培训样板。现状校舍建筑紧压红线,可开发空间非常有限,并且由于校园的西侧和北侧离现有住宅区非常近,所以还应当充分考虑到改造后校园与住宅区之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任务书要求,青龙桥小学场地上现有6、7、8三栋建筑将被拆除,替换成新建的体育馆、小剧场和食堂,以满足新型小学的文体教学和健康就餐要求。同时,因为原有主立面建筑为外廊式教学楼,改造设计需要将原有的室外走廊变成室内空间的同时,考虑该立面作为主立面的形象效果。在面对这一组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然而建筑的内外空间层次相对简单的校舍建筑,本案的改造设计首先从对校园空间的整理上开始着手。

1,多层次室外活动空间作为整合手段

在室外空间整理上,我们通过一个二层连廊的引入,沿建筑群内侧连接了每一栋教学楼。水平空间关系上,连廊的一侧是学校操场,一侧连接渗透到各个教学楼内部,创造了从公共空间的核心——操场到建筑室内逐步发散的一个“公共——半公共”空间序列。

在垂直空间关系上,首层的连廊作为操场和教学楼之间的过渡媒介,创造了多一个层次的活动空间,连廊与建筑之间有小花池进行点缀,连廊与操场之间利用现有的高差设计出了可供小学生课间休息的座椅等交往空间;二层的连廊扩大了非地面层的活动场地,并且通长的连廊一侧与新建餐厅的屋顶活动平台和屋顶球场连接,另一侧与一号楼的屋顶花园连接,极大地增强了校舍东西两侧屋顶活动场地的使用效率。

2,内部流线打通串联各个功能区域

在建筑内部空间整理上,我们将校舍建筑内部流线打通串联,形成一个清晰的、连接所有教学楼的交通干线,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垂直交通核。这种方式方便了冬季和雨雪天气下师生的使用,连续的内廊也可以在保证各个建筑均好性的同时,带来更多的室内课间活动空间。

首层和二层的内外廊作为交通和交往空间的使用相辅相成,三层和四层的内廊与屋顶花园连接,屋顶平台之间通过室外楼梯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回路结构。

通过对校舍建筑群的内外空间整理,新的动线也串联了不同的功能分区:除了南向房间的常规教室之外,我们还分配了很大比例的音乐、美术、书法、劳动、科学等等课程的专用教室,教学楼每层的教室对面也布置了相应数量的室内和半室外课间活动区,有的活动区与室外连廊直接相连。餐厅和文体楼布置在西北侧的新建建筑内部,餐厅的规模不但能够满足师生分时段就餐需求,还可以承担非正式的学生活动、讨论和庆典功能。从餐厅一侧的大楼梯往下,便是文体区,这里有标准大小的篮球馆、攀岩墙、舞蹈训练房和一个满足200人使用的小剧场。地下一层的文体区通过天光、下沉庭院、玻璃隔断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采光,并通过设计手法的处理增强空间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氛围,使之具有符合当今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朝气和活力。

综上所述,在青龙桥小学改造设计中,我们从项目的背景、可实施性要求、学校校舍和环境现状等角度出发,通过对国内外小学教育趋势和教育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研究,力图从符合本案的新型教学体系所需求的室内外活动空间出发,避免传统改造项目的大拆大建,而是转换了思路,以师生的使用、以多层次的空间塑造为设计出发点,通过对校园室内外空间和流线整理和对新型教学所需的功能空间布置,创造了一个新颖、活力、舒适的校园空间设计。

Beijing Qinglongqiao Primary School 北京青龙桥小学 | 2016 | ARCHITECTURE规划和建筑设计 | Tags: , ,